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為什麼STEAM會受歡迎?

台灣中小學的教育現場有越來越多的教師捨棄傳統講述的教學方式,而以專題式學習(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為主。什麼是「專題式學習」?就是以主題為教學主軸,讓學生討論、蒐集資料、製作報告檔案、上台呈現學習成果。這種教學模式以往大多出現在高中或大學教學現場,為何現在這股風氣會往下延伸到中小學校園?很多家長會質疑中小學生真的具有這種能力嗎?其實這正是現在最夯的STEAM 教育風潮!STEAM 教育的核心在:結合多種學科的元素,培養學生能跨學科累積知識,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身為家長的我們,也應該跟上潮流,加入STEAM教育列車。

全球教育轉型關鍵:STEAM教育
兼含數學、藝術、工程、科學、科技等跨領域概念

STEAM教育觀念最早起源於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推出STEM一詞(原先並沒有加入Art 藝術),後來在2006年由美國總統布希所公佈的《美國競爭力計畫》中,提出希望將「STEM素養人才」作為新世代的教育目標,STEM教育逐漸成為各大學的教育核心。隨後,在2008年時美國學者John Maeda提出應該將藝術Art加入,補足STEM理念中缺乏人文素養與美學的觀念,至此STEAM的五大核心理念便形成了,他們分別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Mathematics(數學)。2018年STEAM教育已被全球各地國家所採用,成為世界主流的教育概念,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跨領域的能力,以便適應未來多元變化的職場需求。

為什麼STEAM會受歡迎?
培養創客(maker)精神:做中學,學中做

許多家長會質疑STEAM教育會不會只是一個噱頭,其實那是不了解STEAM教育的核心觀念。STEAM 教育強調跨領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problem-solving),並且要求孩子從小養成動手做(hands-on)的習慣,這些都緊扣著新世代思潮、高中大學甄試需求,以及未來職場徵才的需要。

換句話說,以前數學成績好,但數學成績好的學生並不太了解如何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在工作上;而英文考試成績好的學生,英文聽力與表達能力也沒有辦法符合職場上和外國人對談的需要。STEAM教育所強調的正是期待讓孩子從學生時代,不只是死背和刷題,而是真的能從動手操作中來學習。

所謂的跨學科學習,是指融合語文、藝術、科學、工程、數學等,透過各種遊戲書、教具、電腦程式等,讓孩子透過手作來建立各學科的基礎知識。譬如對建築和設計有興趣的孩子,可以透過STEAM建築遊戲書,實際了解畫平面圖的方式。孩子必須熟悉數學計算面積的方法,同時也要了解方位,以便安排窗戶和大門的位置。喜愛科普的孩子,可以透過STEAM科技動手做的教具,嘗試自己設計和動手做搜集雨水功能的工具。喜歡英文和電腦程式設計的孩子,可以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計開發的Scratch 英文官網,直接將英文當成工具,學習程式語言。

我們誰也不知道未來科技會如何發展,守舊背誦的學習方式已經落伍了,未來還會出現更多我們現在無法預測的新技術,孩子們將要如何應對?STEAM教育強調新世代、新思維,樂於培養孩子動手創造的能力。即早讓孩子透過STEAM教育,培養探索的態度,潛移默化養成喜歡動腦的習慣,您的孩子將會成為主導未來的菁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